2016-06-20
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,可引起大幅度减产,严重时减产40-50%,甚至颗粒无收。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,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。
一、基本内容
稻瘟病又称稻热病、火烧瘟、叩头瘟,主要危害叶片、茎杆、穗部,因危害时期、部位不同分为苗瘟、叶瘟、节瘟、穗颈瘟、谷粒瘟。
苗瘟发生于三叶前,由种子带菌所致,病苗几部灰黑,上部变褐,卷缩而死。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。
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,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。
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,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,后渐绕节扩展,使病部变黑,易折断。发生早的形成白穗。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杆弯曲。
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,放展后使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。也造成枯白穗。发病晚的造成秕谷。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。
谷粒瘟发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,可使穗谷变黑。有的颖壳无症状,护颖受害变褐,使种子带菌。
二、症状
慢性病斑中央灰白色,边缘褐色,外有淡黄色晕圈,叶背有灰色霉层,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,这种病斑发生较慢。
急性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,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。
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,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,不产生孢子,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,可转为急性型病斑。
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,产生针尖大小的褐色只产生于叶脉间,较少产孢,该病在叶舌、叶耳、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。
三、发病条件
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。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。适温高湿,有雨雾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生。最适温度25-28°C,相对湿度90%以上最适。阴雨连绵,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,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,病情扩展迅速。
四、防治方法
1、选用2-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。
2、无病田留种,处理病稻草,消灭菌源。
3、按水稻需肥规律,采用配方施肥技术,后期做到干湿交替,促进稻叶老熟,增强抗病力。
4、种子处理。
5、药剂防治:抓住关键时期,适时用药。早抓叶瘟,狠治穗瘟。发病初期用丽艳75%三环唑30-40g/亩或福岛40%稻瘟灵80-100ml/亩喷雾。叶瘟要连防2-3次。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,特别是在孕穗期和齐穗期。
丽艳-75%三环唑可湿性粉剂
福岛-40%稻瘟灵
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15668号 战略合作:共赢传媒